地层学杂志

综述

  • 东海盆地古近系地层划分与对比

    张迎朝;蒋一鸣;邹玮;祝幼华;徐振中;李宁;唐贤君;张涛;

    东海盆地东部坳陷带西湖凹陷、西部坳陷带丽水—椒江凹陷是重要的油气探区,其主要烃源岩和储层多分布于古近系。受构造演化和沉积环境差异影响,古近纪时期不同阶段盆地东、西部坳陷带地层岩性组合及古生物面貌存在较大的差异,给区域地层划分和对比带来较大困难。本文基于东海盆地地层岩性、古生物、火山岩测年及地震勘探等方面的资料开展古近系研究:(1)建立了东海盆地东、西部坳陷带古近系对比关系,明确了地层序列东西差异分布的规律;(2)厘定了东海盆地西早东晚的“同序异时”效应和中央隆起带内北强南弱的“构造—沉积”分异作用是影响地层序列差异的主要控制因素;(3)进一步揭示了古近纪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与东海盆地断陷迁移、沉积充填的响应关系。该成果丰富了我国海域古近系研究,也为东海盆地石油地质条件及区带优选奠定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2024年04期 v.48 341-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8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8 ]

评述

  •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C气田花港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环境演化规律

    蒋一鸣;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天然气资源丰富,古近系花港组为重要的储集层段。本研究基于钻井、测井及岩心等数据,对中央反转构造带C气田花港组进行层序地层及沉积环境分析。在研究区花港组共识别出9种岩相类型,分别为:含砾粗砂岩、平行层理砂岩、交错层理砂岩、块状层理砂岩、水平层理粉砂岩、交错层理粉砂岩、块状层理泥岩、水平层理泥岩及煤。根据岩心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结合垂向上岩相叠置关系及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将花港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每个层序可分为湖侵体系域(TST)及高位体系域(HST),并识别出辫状河近端三角洲平原、辫状河远端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及滨浅湖4种沉积环境。受湖平面控制,层序Ⅰ由辫状河三角洲逐渐加深为滨浅湖,并在全区发育滨浅湖沉积;层序Ⅱ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滨浅湖仅局部发育。

    2024年04期 v.48 360-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2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1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5 ]
  • 东海盆地福州凹陷始新统沟鞭藻生物地层划分与对比

    陈忠云;季兴开;姜勇;张涛;徐振中;黄晓松;祝幼华;

    福州凹陷FZ-1井位于东海盆地台北坳陷,该井钻遇了侏罗系至新近系,是福州凹陷典型的钻井剖面。通过对FZ-1井始新统沟鞭藻的系统研究,自下而上识别出2个沟鞭藻组合:(1)瓯江组,1410~1535m井段为Wetzeliella meckelfeldensis-Apetodinium donghaiense组合;(2)温州组,1310~1385m井段为Cordosphaeridium gracile-Operculodinium centrocarpum组合。本文根据沟鞭藻特征性分子及与同时期其他地区沟鞭藻组合的对比,认为瓯江组时代为早始新世,温州组时代为中始新世;依据沟鞭藻丰度、分异度及特征性环境指示种,探讨了沉积环境。研究井段沟鞭藻较丰富,总体面貌以收缩式囊孢为主,腔式和贴近式囊孢较少,部分层位含微有孔虫内膜(Microforaminiferallinings),表明研究区早、中始新世为温暖浅海的沉积环境。从早始新世至中始新世,沟鞭藻丰度从低到高再到低,经历了海水深度从浅到深再到浅的变化,反映了一次完整的海侵和海退过程。

    2024年04期 v.48 370-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6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8 ]
  • 东海盆地石门潭组属于裂陷期地层序列吗?

    覃军;熊萍;何新建;沈冠华;王瑞霞;梅廉夫;吕志欢;叶青;

    东海盆地裂陷期旋回演化对探索晚中生代以来西太平洋俯冲体系演变及伸展盆地油气富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过去常认为石门潭组含火山岩夹层或火山碎屑岩的沉积序列记录了东海盆地初始裂陷期的构造与沉积格局,但石门潭组在空间上表现出很强的非均一性,与上下地层的继承或转折关系尚未得到科学论证。论文在系统梳理区域资料基础上,利用最新采集的三维/二维地震、测录井和年代学数据,对这一重要问题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岩石学上石门潭组是一套包含基性岩(玄武岩)到酸性岩(英安岩)的广谱杂色岩系,且在不同的凹陷呈现显著差别;在地震反射特征上石门潭组在丽水—椒江凹陷表现为残留的丘状反射,在钱塘和福州凹陷表现为连续的碟状或层状反射且与下伏中生代地层整合接触,在西湖凹陷则具有楔状反射特征且与上覆新生代地层整合接触;在年代学特征上石门潭组在丽水和福州凹陷形成于晚白垩世末(70—75Ma),在西湖凹陷的形成时代可能始于早白垩世。基于上述结果,本文认为石门潭组表现出更强的中生代构造—沉积旋回的继承性特征。东海盆地大规模的陆壳伸展减薄和破裂应当发生在晚白垩世之后。

    2024年04期 v.48 380-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3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8 ]
  •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宝团区碎屑潮坪层序特征、沉积响应及控砂因素

    秦兰芝;徐东浩;李帅;何苗;肖晓光;

    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平湖组是重要的岩性勘探领域,主力勘探层系平中段以碎屑潮坪沉积为主,存在砂体变化快、规模砂体相类型及分布不清等问题。本次研究基于钻井、测井、分析化验、三维地震等资料开展平湖斜坡带宝团区潮坪层序特征分析,刻画潮坪层序控制下沉积响应差异,梳理潮坪层序内部砂体展布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1)潮坪环境层序底界面为进积潮坪向退积潮坪转换的沉积作用转换面,界面特征不明显;层序顶界为进积潮坪向三角洲的转换面,顶部发育稳定潮坪相泥岩,潮坪层序内部最大海泛面处于温暖潮湿气候,发育小粒径草莓状黄铁矿和结核状、纹层状菱铁矿,水退期气候逐渐变冷,发育大粒径草莓状黄铁矿和条带状、团块状菱铁矿;(2)潮坪环境层序内退积潮坪受控于海平面快速上升,发育障壁相砂体,进积潮坪受控于海平面震荡式下降,发育潮下带潮汐砂坝;(3)潮坪环境层序砂体分布受物源供给强弱、地貌特征及基准面变化共同控制。该认识对于潮坪层序内部规模潮坪砂体的分布及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2024年04期 v.48 392-4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7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3 ]
  •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下始新统宝石组再认识

    唐贤君;李宁;黄晓松;何新建;陈永军;徐振中;钟荣全;

    西湖凹陷是东海盆地主要的富烃凹陷,其中下始新统宝石组是重要的潜在烃源岩系及勘探目的层系,厘清该套地层的岩性组合对今后新领域、新层系油气勘探极为重要。本文基于最新的分析化验数据,综合岩石地层和地震地层重新厘定中下始新统地层格架,探讨西湖凹陷不同区带宝石组岩性序列及其差异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西湖凹陷内部广泛发育的宝石组碎屑岩与平湖斜坡带平湖主断裂附近局部发育的八角亭组喷出岩均形成于早中始新世,为凹陷强断陷阶段在不同构造部位的产物,据此重新调整了宝石组地层格架,顶底界分别为T40和T80界面;调整后宝石组岩性序列在不同古构造背景下存在明显差异,可分为“火山岩与碎屑岩互层”“底部含砾质、砂质风化层的碎屑岩层”“砂泥互层的碎屑岩层”和“泥岩为主的碎屑岩层”四种类型;宝石组岩性序列差异受“强断陷背景下的构造—沉积分异作用”“北西西向基底隐伏断裂影响下的物源注入”及“中始新世平湖运动差异抬升作用”三方面因素影响。本文认为宝石组有效烃源岩预测需要考虑构造因素控制下岩性序列差异,提出受物源注入较弱的局部洼陷中心滨—浅海相沉积是最有利的烃源岩发育区。

    2024年04期 v.48 404-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9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1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2 ]
  •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天台斜坡带平湖组层序格架下沉积差异充填及有利勘探方向

    王辉;秦兰芝;李帅;徐东浩;肖晓光;

    西湖凹陷是东海盆地最为重要的勘探区之一,然而其南部的天台斜坡带由于钻遇井点和取心数量少,对其层序构型和沉积体系的研究比较薄弱,严重制约了后续的勘探工作。本研究通过对天台斜坡带现有的钻井岩心、测井、三维地震及分析测试资料分析,利用层序地层学、地震地貌学、地震沉积学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四区三段”的地层展布格局下,明确了天台斜坡带平湖组三级层序地层格架及不同断裂体系下的层序发育样式,厘清了构造控制下不同沉积体系的特征及空间展布规律,指出了有利的勘探方向。结果表明:(1)平湖组从下至上可划分出3个三级层序,依次为E2p SQI、E2p SQII和E2pSQⅢ,代表了整体海退背景下的3次大规模海进;受控于断裂发育样式和地貌差异,天台斜坡带可建立3种层序构型,即同向多级顺向窄断阶型、扭动—对向宽缓坡型和伸展—顺向窄缓坡型。(2)天台斜坡带平湖组同时受河流与潮汐影响,发育河控—潮控三角洲,空间上北段—中段潮控作用强、南段弱,时间上自E2p SQⅠ段至E2p SQⅢ段河控作用增强。(3)通过对层序构型控砂模式的研究,天台斜坡带南段发育地层岩性圈闭,中段和北段发育构造—岩性圈闭。

    2024年04期 v.48 419-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3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9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4 ]
  • 东海盆地丽水凹陷A洼古新统层序地层及沉积充填演化

    蔡坤;秦兰芝;徐东浩;常文琪;钟荣全;王红岩;

    丽水A洼是丽水凹陷重要的油气勘探区带,在实际勘探中一直基于二维地震资料开展研究,三维地震资料的缺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层序地层划分及沉积充填演化研究,进而制约了岩性圈闭勘探的进程。本次研究运用新钻井和新采集的三维地震等资料开展丽水A洼层序地层、沉积充填演化及控制因素研究,指出有利勘探相带,得到的主要认识包括:(1)古新统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从下向上依次为SQ1、SQ2、SQ3、SQ4,分别对应月桂峰组、灵峰组下段、灵峰组上段和明月峰组;(2)灵峰断裂、仙桥断裂的差异活动使得盆地具有缓坡、陡坡和洼陷的分异特征,控制着研究区形成缓坡带、陡坡带和洼陷带层序地层样式;(3)受研究区构造沉降和物源供给影响,丽水A洼SQ1(月桂峰组)为辫状河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SQ2(灵峰组下段)、SQ3(灵峰组上段)为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海沉积体系,SQ4(明月峰组)为辫状河三角洲—浊积扇沉积体系,SQ1、SQ2和SQ3陡坡带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仙桥潜山对丽水A洼沉积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4)SQ2仙桥潜山滩坝砂体、SQ3丽水A洼缓坡带辫状河三角洲、SQ4丽水A洼缓坡带浊积扇和SQ1、SQ2、SQ3灵峰低凸陡坡带扇三角洲4种沉积相带利于开展岩性圈闭勘探。本次研究取得的新认识对推动丽水A洼岩性圈闭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2024年04期 v.48 430-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0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0 ]
  •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平湖组、花港组生物地层厘定及其沉积环境、古气候探讨

    黄晓松;张涛;唐贤君;刘建斌;张少武;李鑫;

    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古近系花港组、平湖组发育“成群成带”的大中型圈闭,是目前东海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靶区。但长期以来,有关花港组与平湖组的地层时代、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等均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多口井揭示的孢粉及少量微体古生物资料综合分析,开展花港组、平湖组生物地层厘定,探讨其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平湖组孢粉为杉粉Taxodiaceaepollenites-桤木粉Alnipollenites-高腾粉Gothanipollis组合;花港组孢粉为粗肋孢Magnastriatites-松粉Pinuspollenites-三瓣粉Trilobapollis-栎粉Quercoidites组合;结合其他门类微体古生物特征,确定平湖组和花港组的地层时代分别为中—晚始新世与渐新世。古生物组合显示:平湖组沉积环境为近岸滨海、三角洲或潮坪相环境,其中中央背斜带南部为浅海环境,平湖组沉积时期为较湿润的亚热带型气候,该环境有利于煤系烃源岩发育;花港组主要为河湖相和三角洲相沉积环境,具备发育大型储集砂体的条件,可能存在局部短暂海侵,有利于储盖组合发育。这为详细探讨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石油地质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4年04期 v.48 440-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7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9 ]
  • 下载本期数据